摘要: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产业联动度和区域经济联动度,对2001-2015年广东省主要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产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结构构成不断优化;但山区是第一产业,粤东是第二产业产业转移的主要地点。第三产业规模 另一方面,山区和粤西地区远大于粤东地区;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空间联系不断加强;但东西两翼和山区疏远明显,粤西产业联动强度明显大于粤东和山区。 。对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空间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产业空间联动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与产业转移建设之间存在着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省内园区对产业转移产生负面影响。搬迁地(珠三角地区)与接收地(韶关)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尚未体现。为此,建议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果,推动产业转移规模、质量和结构升级,注重产业转移地间产业链的延伸、对接和融合。产业搬迁和创业地点,建立产业搬迁地点和创业地点的关系。产业对接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产业转移;工业经营;空间联系;广东欠发达地区

产业转移是产业在迁入地和接纳地之间进行空间移动的过程。承接产业转移,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区域空间联系是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空间映射,是城市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一体化的重要过程。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商品链、供应链)和全球-地方链网络组织的角度来看,产业转移在区域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渊源。产业转移是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落户。与当地产业链对接、融合、融合协作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会导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一定的空间联系,进而影响欠发达地区(接收地)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承接与区域空间联系,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转移通过前向、后向和横向联系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承接场所。在国内,搬迁地与接收地的产业对接被视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接收地获得技术溢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上,立足于全球和国家层面,或着眼于国内区域、省市(或城市群)之间的宏观和中观尺度,关注研究的前向、后向和横向等方面。产业转移。关于相关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很多;投入产出技术分析、引力模型、城市流动强度模型、地缘关系模型、网络结构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产业转移与迁入地和接纳地的空间联系的定量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是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产业空间联系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产业转移和产业空间联系的角度对欠发达地区如何融入发达地区生产网络的研究也比较薄弱。

2001年以来,随着广东省《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双转移”战略的推进,全省掀起了从珠三角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的跨区域产业转移浪潮。广东北部。经历了第一轮“对口帮扶”后,广东省政府于2013年下发《关于调整合并对口帮扶关系的通知》文件,调整推进第二轮“对口帮扶”和产业转移。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经济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和山区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和区域产业关联度公式分析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广东西翼和山区及其与珠三角地区的关系.基于粤粤空间联系演化规律,提出粤东两翼及山区融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决策参考。各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建立产业空间联系,促进与发达地区融合发展。

1。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转移时空格局

(一)三大产业:创业规模全面提升

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测算粤东、粤西、粤北承接产业转移量,将2001年至2015年分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个时间节点,计算“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至2005年)。 、“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一、二、三产业总体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结果显示,“十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产业总体承接指数值增长0.14%。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增长0.36%和0.31%,增量明显高于“十一五”期间。但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末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增量值略有下降。这反映出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产业转移规模呈现波动加大的趋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为-1.11%、0.42%和0.20 %,第三产业分别为-1.16%、0.06%。和-0.03%,可见“十一五”以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二、三产业转移规模也呈现明显增长,但基本呈相对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

(2)九类产业:事业类型多元化

纵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九大类行业, “十一五”期间,只有农林牧渔业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大于0,表明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十一五”期间广东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承接模式较为单一,“十一五”期间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的产业数量​​九大类行业中大于0的增加到七大类:农林牧渔业(0.36%)、工业(0.4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6%)、住宿和餐饮业(0.18) %)、金融业(0.46%)、房地产业(0.21%)和其他服务业(0.06%); “十二五”期间,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六类行业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工业,分别增长0.20%、0.41%、0.05%、2.07%、2.21%和0.05%。新增产业转移承接行业中增加了批发零售业、建筑业,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大于0的行业增加到8类。可以看出,与“十一五”期间农林牧渔业工业经营过度集中相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农林牧渔业产业经营过度集中。 “十一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的工业事业开始由农林牧渔业向制造业转移。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延伸拓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制造业:承接结构转型升级

制造业按要素投入可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十一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接纳指数值分别为1.65%、0.21%和——分别为1.86%,表明这一时期,东西两翼和山区负责接受劳动力。以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辅。 “十一五”期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快速下降至-0.11%和-0.46%,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事业规模快速增长。指数值上涨0.57%,呈现出主要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十二五”以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再次承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两类制造业转移接受指数值分别为1.70%和0.38%。事业规模甚至超过了“十五”时期。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仍保持良好的承接态势,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为0.27%。可以看出,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广东东、西、北地区都经历了来自劳动力和资本的产业转移。产业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再由劳动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承接结构升级。

(4)东西两翼、山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空间差异

山区历来是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山区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增长0.21%、0.07%和0.18%。粤西地区是“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甚至比山区高0.33个百分点和0.24个百分点,但“十二五”期间被粤东地区取代。 “十一五”以来,粤东地区一直是第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增长0.18%;山区曾是第二产业最重要的承接地区,其工业承接指数值甚至比粤东地区高出0.05个百分点。但进入“十二五”后被粤西地区取代。山区和西翼是第三产业的主要承接地。 2006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两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均大于0。相对而言,山区第三产业转移规模略大于粤西。

从九大产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粤西及山区承接了大量农林牧渔业产业转移,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为0.54%和0.21%;与此同时,山区还迎来了金融业的产业转移,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增长了0.33%。 “十一五”期间,东翼和山区承接工业、金融业产业转移的规模远大于西翼;从承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来看,粤西及山区远大于粤东。在此期间,农林牧渔业主要承接于粤西地区,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高达0.31%;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大多承接于山区,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高达0.30%和0.20%。 。“十二五”以来,西翼和山区承接金融业产业转移的规模大于东翼,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比东翼高出0.14个百分点和0.11个百分点。分别位于东翼;在此期间,粤东地区产业转移规模最大,其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为0.19%;粤西建筑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分别为0.41%、0.33%和0.13%。

东西两翼和山区在承接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方面也存在空间差异。通过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三个时期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值对比发现,粤东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表现先减弱后增强,而粤东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表现则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粤西地区、山区先强后弱;从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来看,粤东地区属于先弱后强型,粤西地区属于从无到有的填补型,山区属于持续弱化型;在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方面,虽然三个地区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粤东地区和山区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明显晚于粤西地区。

2。粤东西南北与珠三角地区的空间联系

(1)总体特征:产业关联度趋于增强

利用区域产业联系度公式计算粤东、西、北、南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联系度,并将产业联系度划分为强联系(L≥1.0%)分为中连接(0.8%≤L<1.0%)和弱连接(L<0.8%)三个等级。结果显示,2005年粤东、粤西、粤北、粤西与珠三角地区第一、二、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别为2.05%、0.88%和0.74%。第三产业平均产业关联度为1.22%,属强关联。等级。 2010年和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均有所提升,平均产业关联度较2005年分别增长0.13%和0.20%。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关联度最大增幅,2005年至2015年增幅为0.42%。纵观九大产业,2005年产业关联度超过1且关联程度较强的产业只有1个(农林牧渔业)。 2010年和2015年分别增加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和批发零售业。五类产业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从2005年至2015年九大类行业产业联动度变化情况来看,除少数行业外,大部分行业产业联动值都在增加。近十年来,九大类产业产业关联度平均值增长0.1%。undefined2015年,韶关市迎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0.7亿元,内资660.97亿元;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家,产业转移园区工业增加值突破90亿大关。与2005年相比,2015年韶关吸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额增长3.4倍,内资增长5.1倍,产业转移增加值增长6.5倍。

同时,韶关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空间联系正在加强。与2005年相比,2015年韶关及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平均提高0.15%;其中,第一、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别提高0.29%和0.31%。九类产业中,2005年与珠三角地区的平均产业关联度为0.33%,2010年和2015年分别提高到0.48%和0.4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涨幅最大,分别为0.33%和0.29%。

(2)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联动效应分析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采用外资、港澳台投资、内资、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企业数、规模增加值等统计数据来代表国际(境外)工业分别为国内产业转移和广东省。区域内产业转移规模。将上述四个因素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解释变量,将区域产业联系度值作为产业空间联系的解释变量。将各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区域产业联动值与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地区产业联动值四个因素的相关系数。产业转移园区规模增加值分别为0.899。 、0.990、0.892 和 0.954,在给定的 0.01 水平(双边)上显示显着相关性。这说明韶关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空间联系的加强与韶关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乃至省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密切相关。

根据区域产业关联度与外商、港澳台投资等因素的相关系数,通过SPSS17.0软件可以构建如下线性回归方程:

LNY=-5.483-0.061LNX1+1.021LNX2-0.046LNX3-0.013LNX4

其中,Y表示通过区域产业关联度公式计算得到的产业空间关联值; X1、X2、X3 和值 4 影响因子。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0,表明拟合优度良好。方程显着性检验的F统计量为122.291,对应的概率值为0.000。在给定的显着性水平 (0.01) 下,回归方程具有统计显着性。回归方程模型中,国内投资对韶关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率为1.021,是推动韶关与珠三角地区产业空间联系的主要驱动力。外资、港澳台投资、产业转移园区规模企业数量、规模增加值对韶关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率均呈现负值,表明国际(境外)产业转移和产业转移广东省内跨区域产业转移对韶关及珠三角的做强有重大影响。区域间产业空间联系作用尚不明显。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和产业关联度的测算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粤东、粤西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农林牧渔业承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总体趋势;从产业空间联系来看,粤东、西、北、西与珠三角地区之间,无论是第一、二、三产业,以及不同类型的产业,都呈现出逐渐强化的趋势。同时,东西两翼和山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空间联系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承接产业转移来看,山区和粤东分别是承接第一、二产业转移的主要场所,而第三产业转移则更多地集中在山区和粤西;珠三角与粤西产业空间联系程度明显高于粤东及山区。基于韶关的案例分析发现,韶关的产业空间联系与承接产业转移密切相关,但产业空间联系的增强更多得益于以国内投资、国际(境外)为代表的国内产业转移的贡献。产业转移与省内产业转移的产业空间联动效应尚未显现。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顺应国际(海外)、国内和省内跨区域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更多产业转移和事业转移。同时,进一步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果,推动产业转移数量、规模、质量、结构升级;其次,要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与构建产业空间联系的关系,关注产业转移的过程。其中,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地区)的技术链、生产链、组织链、管理链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延伸,并与当地相连;要充分认识主动对接、融入本地乃至全球生产网络、高水平分层生产网络构建必要的产业联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地区;三是从政策和制度上看,要以搬迁地到接收地的产业转移为重点,构建跨区域产业连接、对接、融合发展的综合激励机制,实现全覆盖。搬迁和目的地地区,从而突破国际(境外)产业转移和大规模省内跨区域产业转移的进程。存在产地与承接地产业关联性弱、融合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

参考:

[1]张璐,高素英。多中心视角下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4(05).

... ...

[4]Rodriguez-clare, Andres.跨国公司、联系与经济发展[J].美国经济评论,1996(05).

[5]Narula R, Driffield N. FDI 会带来发展吗?证据的模糊性及其重要性[J].欧洲发展杂志,2012(01).

[6]Mongkhonvanit J 等人。新兴经济体产业集群发展——泰国汽车产业集群产官合作案例研究[J].区域竞争力合作。施普林格新加坡,2014。

[7]卢根新.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04)。

[8]陈红儿.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及效应[J].内蒙古社会科学:中文版,2002(01)。

[9]魏后凯,白梅,王业强,等。中国区域经济微观分析:企业迁移视角[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关爱萍.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1] 歌曲季涛,赵辉,露露,等。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城市群产业空间联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9(06)。

[12]郭建科,韩增林,耿亚东。我国不同地区城市空间联系差异分析[J].区域研究与发展,2012(01).

[13]刘坤,沈玉明.国内外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4(01).

[14]李峥,陈才,熊丽然.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内涵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01).

[15] 邹琳,曾刚,曹献忠,等。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5(06).

[16]段晓伟,苗长红,赵建吉。河南省制造业转移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2016(01).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